北交所设立一周年有哪些成效
2022北交所设立一周年有哪些成效
这一年,北交所从0到1,支持了一批优质行业和上市公司从1到N,成为“专精特新”的代表和行业翘楚。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北交所相关知识,我们一起看看吧!
创新型中小企业汇聚势头良好
翻开宣布设立一年来的成绩单,一组组数据标注着北交所的快速成长。
截至2022年9月2日,北交所上市公司共11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90%;全市场总市值近2000亿元,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累计融资超235亿元,平均每家2.1亿元;合格投资者数量超513万户,是宣布设立前的近3倍;500余只公募基金布局,持仓市值稳步增加。
尤其是去年11月开市以来,新上市的32家公司,大部分来自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从经营业绩看,新上市公司处于营收规模快速增长、净利润质量不断提升的阶段。新上市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合计161.54亿元,平均增速29.50%;净利润合计13.54亿元,平均增速23.93%。从创新情况看,新上市公司中有8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上市公司2021年平均研发强度达4.65%,单家公司研发规模最大达1.61亿元。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北交所积极推动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以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为己任的努力实践,走出了一条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普惠金融之路。北交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化创新形态不断涌现,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与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相匹配。
中信建投投行委委员、董事总经理李旭东表示,一大批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涌向北交所市场,离不开北交所蹄疾步稳推进改革,推动人、财、物各类要素加速向创新企业集聚的努力,以及对首发、交易、退市、并购重组等基础性制度进行全方位升级的实践。
北交所以试点注册制为牵引,尊重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构建了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四套上市准入标准兼顾不同类型、不同特征创新企业,上市企业中既包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包括具有创新特征的传统行业企业;既有利润过亿元的大型成熟企业、细分行业龙头,也有尚未盈利的初创企业。另一方面,依托与新三板一体发展优势,北交所提升审核效率,发行上市更顺畅、预期更明确。从受理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140余天,目前有企业从受理到过会最短用时仅37天。
除公开发行外,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挂牌阶段平均进行2次定向发行融资,单次融资5000万元左右,上市后已有5家启动再融资,形成按需、小额、多次的接续融资机制,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缓解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同时,北交所还契合中小市值股票特点需求,提供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多种交易方式,持续监管宽严适度,贴合中小企业实际,平衡企业融资需求和规范成本。
李旭东指出,北交所通过包容性、差异化、精准化的制度设计,在“主阵地”建设方面取得有益经验,正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新道路。发行上市制度突出精准包容、持续融资制度突出灵活多元、交易制度突出便捷高效、公司监管制度突出宽严适度,同步试点证券发行注册制,构建了差异化制度体系。
“活水”涌入 市场吸引力提升
随着市场功能有效发挥,市场生态逐步优化,北交所对资金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各类主体参与积极性显著提高。
在复杂外部形势下,北交所保持了合理的流动性与估值水平,二级市场功能得到发挥。自开市以来,北交所日均成交10.42亿元,较精选层阶段高167.17%;年化换手率232%,日均换手率较精选层阶段高0.13个百分点。北交所龙头效应发挥,带动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成交增加。北交所开市以来,新三板创新层与基础层合计成交314.90万笔、851.36亿元,日均成交1.65万笔、4.46亿元,分别较精选层阶段高30.78%、5.77%。
交易的活跃带动各类主体踊跃参与市场建设。截至目前,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数量已经超过513万户,是宣布设立前的近3倍;500余只公募基金布局,持仓市值稳步增加,VC/PE加大投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RQFII均已入市。
2022年以来,公募基金持续加仓北交所公司,公告可投资北交所上市股票的基金公司已超过20家,重仓总市值占基金股票投资市值比例从2021年四季度的0.01%增至2022年二季度的0.05%,这意味着公募基金对北交所“小而美”、“专而精”公司的认可度持续提升。
去年年底,首批8只北交所主题基金正式成立,合计募资近40亿元。今年7月,新批3只北交所主题基金,加上陆续新发的“专精特新”主题基金和其他存量产品等,基金公司的参与度持续提升。
易方达基金常务副总裁、投资总监吴欣荣表示,基金公司结合北交所的目标定位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也在持续挖掘市场改革的新机遇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机会,全方位加大投入,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改革没有休止符,北交所的流动性水平一直是市场的关注焦点。客观来看,北交所上市公司以中小企业为主,流通盘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具有流动性天然较弱的特点,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北交所,正在通过制度革新来带动流动性的活跃,然而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市场认可度的提升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流动性的提升绝非在当下,在短期就能验证,而是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判断。
实践中,北交所一些市场认可度较高的企业,发行价格、流动性水平也都表现较好,优质企业可以获得有效价值发现。记者了解到,北交所下一步将研究降低交易成本,适时推出北交所指数,持续推进交易机制创新,丰富产品供给,满足投资者多元化交易需求,促进提升定价效率。
吴欣荣认为,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结构、投融资工具的不断丰富完善,随着新股发行提速和市场持续扩容,市场将逐步集聚一批特色中介和投资者群体,以基金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配置意愿将不断提升,中长期有望提升北交所股票的配置比例和交易活跃度。
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纽带作用
过去一年,北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纽带作用愈发显著,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错位发展、互联互通,形成各个市场层次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成长路径。
一边,落地转板机制,打通与沪深市场衔接,给企业更多选择;另一边,面向区域股权市场辐射,为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夯实土壤根基。目前。已有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分别在科创板和创业板转板成功。区域市场向北交所输送上市资源的路径已经打通,累计已有760余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上市公司留在北交所发展的信心坚定。创新试点与浙江省区域股权市场共建服务基地合作培育企业,开通挂牌审查绿色通道,已有12家浙江企业由区域股权市场转入新三板挂牌。
吴欣荣表示,北交所在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的基础上,实现了不同交易市场的错位发展与互联互通,推动了与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的统筹协调与制度联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完善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布局。
但是,转板不是北交所上市企业的必答题。渤海证券新三板做市负责人张可亮认为,不排除个别企业在自身规模扩大以后,想转板去创业板或科创板。但整体上不会形成一个潮流。北交所的定位清晰,是一个专门服务于专精特新等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平台。随着未来制度的健全完善以及长期资金的引入,北交所完全可以容纳这些中小企业。
在新三板市场内部,北交所坚持与新三板一体发展和制度联动,以公开市场的持续多轮次融资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企业可以在发展早期即对接资本市场,通过在新三板挂牌融资、发展壮大、规范运作后申报北交所,实现“边融资、边发展、边上市”。
特色化的制度安排让北交所更包容,企业申报发行上市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超过120家的在审企业候场在北交所的排队通道中。记者了解到,北交所正在打通从企业新三板挂牌准入到持续挂牌监管过程,到最后北交所上市审核过程的全链条衔接,对优质企业提供上市的“快车道”。通过流程再造打通挂牌审查、持续监管、上市审核各环节,共享监管档案,对申报上市的公司提前梳理,逐家形成有针对性的审核预案,持续优化审核流程机制,不断优化自律审核与辅导备案、发行注册的协同联动,建立高效的协作机制,保障发行上市审核的质量与效率。
申银宏源投行委主任张剑指出,北交所出现过一周“5审5过”的纪录,随着北交所审核经验日趋丰富,中介机构合规意识、执业水平稳步提升,审核问询向精准、务实、减量的方向积极变化,将为新股加快供给提供有益支撑。
可以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北交所将会聚集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它们在资本市场的全链条全方位金融服务中获得成长,成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