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公布
一等奖及以上成果上海最多
上海在第三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再创佳绩,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全国共2项)、一等奖12项(全国共70项)、二等奖38项,一等奖及以上成果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四项比赛”,也于近日颁奖。
趣味课堂引发思考
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参赛选手、奉贤区崇实中学教师顾雨薇在一堂“光的直线传播”课上,创设了“画兔点睛”的情境。将兔子模型放在灯泡前,月亮上出现了兔子的影子;如果用打孔器在兔子眼睛处打一个圆圆的小孔,再次放到灯泡前,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实践发现,影子里的眼睛竟是弯弯的。兔子的轮廓是影子,弯弯的眼睛是灯丝经过小孔成的像,一个情境呈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对光传播过程的思考。
“课程的意义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育人;比赛的意义不只是一堂课的呈现,更在于对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的引领。”顾雨薇说。她在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水透镜模拟眼睛的晶状体,通过实验体会眼睛的调焦过程,理解近视的成因,明白养成良好用眼习惯的重要性;在课堂外,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社区,开展“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科普讲座,做“爱眼护眼”宣传小卫士,实现物理教学的育人价值。
宝山区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问题化学习20年:学与教的变革》,是以国家青年课题为起点坚持了20年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是改变学习方式的原创性成果,不仅深入推进并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多样态区域探索,还与市教委共建“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主动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改变。
“评奖不是终点,而是‘转段’号令,意味着更多更广泛实践的开始。”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表示,要坚持把成果孕育和教师专业发展融为一体,以教学成果的迭代为抓手,以“四项比赛”为平台,形成靠团队出成果、以成果带队伍的良性循环。
思考研究双轨并行
小学阶段是培养情感能力、人格品德、兴趣特长的关键期,将情感教育与数智技术结合,就是要发挥情感教育在把握育人规律上的导向作用,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不变根本。
2018年,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全面启动数智技术与情感教育双驱动的小学育人模式实践探索,初步建构“育人全过程融合、教学全流程优化、评价全要素诊断、教师全方位发展”的小学育人新模式。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领衔的《数智技术与情感教育双驱动的小学育人模式实践探索》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如今在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融合数据智能与教师智慧,人技结合优势互补,帮助老师跨越全学科和教学全过程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学生课外阅读的喜好、社团活动的表现以及小组学习时的互动都可能成为助力成长的“数据”,老师可以集中各方智慧共同参与到对个体学生的诊断和帮助中,促进因材施教、五育融合。
吴蓉瑾建议老师从小切口、便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点入手,提高老师学、思、研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再投入大课题申报,让老师先提升教学能力,在此过程中学会思考和研究双轨并行,结出果实。
怎样推进优秀教学成果的辐射应用,让更多老师获益?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要注重优秀教师团队的持续培养,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注重把获奖成果采用教研的方式全面推广辐射;另一方面,引导各区各校将成果应用内化于教育教学实践、转化中再创新,通过深入教学现场,解剖一个问题,进而解决一类问题,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什么是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教育部评选的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之一,旨在表彰和奖励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优异教学成果的教师或团队。
该奖项的评选标准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教学方法创新、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范围广泛,涵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旨在推动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获奖成果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方面的创新,还包括课外活动、教育技术、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创新。这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对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过程严格,需要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环节。初评环节由各省市教育部门组织推荐,终评环节则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将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公示,并最终公布获奖名单。
在当今社会,基础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而要想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必须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设立,对于推动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