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曾是热闹的狂欢日

| 小龙

从唐代开始,官府准许在中元节放假三天。而到了宋代,更是取消了中元夜间的宵禁,也就是允许晚上可以彻夜狂欢,于是中元节这个纪念亡者的生者狂欢节,越发热闹起来。

这一天的热闹很多,除了祭祀祖先等活动,还有比如赏月。因为在农历十五,七月十五的月亮也是很圆的,所以从唐代就有中元节赏月的传统。

中元节的这种热烈节俗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进入清末民国时代,才开始了衰落。

到了今天,基本上南方一些地区仍旧保持着热烈的中元节俗,不过从普遍性的节日来说,中元节已经不复曾经的生者狂欢节的模样,北方很多地区,这一天只是保留着祭祖先等一些内容。

中元节为什么又被称为鬼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节,是华人传统的节日之一。它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为七月十四日)举行,源自于中国古代的道教和佛教信仰。中元节被称为鬼节的原因与节日的信仰背景、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有关。

信仰背景:

道教信仰:在道教信仰中,农历七月被认为是阴阳交替的特殊时期,阴气最重。此时,天官赐福、地官解厄、水官送子等三官大帝降世巡查,对人间善恶进行考察。道教认为在这个月份里,鬼门会敞开,阴间的孤魂野鬼得以重返阳间游荡,人们需要设法安抚这些鬼魂,避免遭受不幸。

佛教信仰:中元节也与佛教的盂兰盆经传说有关。据说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利用神通力见到了已故的母亲在鬼道受苦,于是请求佛陀指导拯救母亲的方法。佛陀告诉他,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僧众布施、诵经、持咒、散水等,将功德回向给亡者,可解冤释结,使亡魂得以超度。这个传说流传至今,形成了盂兰盆节的习俗。

民间传说: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鬼门开、孤魂野鬼等传说。在中元节期间,人们普遍认为鬼魂会回到阳间,寻找生前的亲人或向生者索取祭品。因此,人们会通过举行祭祀活动来安抚游魂,以免受到鬼神的侵扰。

民俗活动:

在中元节期间,民间的祭祀活动非常盛行。人们会准备各种食品、鲜花、香烛、纸钱等祭品,用于祭奠已故的亲人,也用于祈求孤魂野鬼得到安宁。此外,人们还会在晚上燃放烟火,以驱散邪气,保佑家宅平安。一些地区还会举行游神、施放水灯等活动,以寄托对亡者的哀思和祈愿。正因为这些民俗活动都围绕着鬼神、孤魂野鬼展开,所以中元节被称为鬼节。

社会影响:

在中元节这一天,许多人会表现出对鬼神的敬畏和忌讳。传统观念认为,在这个时期,人们应避免晚上外出、游泳、戏水、搬家、结婚等事宜,以免招惹不测。这些忌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元节作为鬼节的形象。

中元节被称为鬼节,主要是因为它与道教和佛教信仰有关,强调阴阳交替、鬼门开放的特殊时期。民间的传说和祭祀活动也是导致中元节被称为鬼节的重要原因。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普遍对鬼神表现出敬畏和忌讳,以祭祀活动安抚游魂,祈求家宅平安。尽管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许多人对鬼神的信仰已经淡化,但中元节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传承着古老的民间信仰和习俗。

中元节是什么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 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死亡超过三年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

中元节是哪一天

中元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十五,中元节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它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5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