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档上映的电影
热辣滚烫 2月10日上映
《热辣滚烫》是由贾玲执导的电影,由孙集斌担任编剧,贾玲、雷佳音、张小斐等主演。
飞驰人生2 2月10日上映
《飞驰人生2》是由韩寒编剧并执导,沈腾领衔主演,范丞丞、尹正、张本煜、孙艺洲领衔主演,魏翔、贾冰特别出演、郑恺友情出演的喜剧电影,上海亭东影业有限公司备案的电影。该片定档202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红毯先生 2月10日上映
《红毯先生》是由宁浩执导,刘晓丹、王昂编剧,刘德华领衔主演,瑞玛席丹、单立文、林熙蕾、周炜、刘漪琳等出演的优雅喜剧电影。该片讲述了从影四十年的香港天王巨星刘伟驰为赢得影帝,与导演林浩合作拍摄农村题材影片,因此引发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荒诞闹剧,展现了娱乐圈的众生百态的故事。该片定档202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登陆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熊出没·逆转时空 2月10日上映
《熊出没·逆转时空》是《熊出没》系列电影的第10部影片,也是《熊出没》推出的电影10周年之作,由华强方特(深圳)动漫有限公司出品。影片将于202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上映。
熊孩子·探险熊兵 2月10日上映
《熊孩子·探险熊兵》是中国大陆地区的动画电影,定档2024年2月10日。
我们一起摇太阳 2月10日上映
《我们一起摇太阳》是由韩延执导,彭昱畅、李庚希主演的电影。影片改编自纪实报道文章,讲述两个青年勇敢的“生死约定”,拨开命运阴霾,终见生命阳光的故事。该片定档202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第二十条》 2月10日上映
1月12日,张艺谋导演电影《第二十条》官宣定档大年初一,影片以现实题材、小人物视角作为切口,展示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法条背后的公理人情。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韩明等人赌上一切,凭借自己的努力还公平和正义一个说法的故事。
春节正月初一的风俗有哪些
1、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2、吃饺子
北方地区过年还有一项非常有代表性的习俗那就是大年初一要吃饺子。并且,大年初一当天吃饺子是要吃一整天的而不仅仅只是午饭或者晚饭。至于大年初一吃饺子的原因,则是因为饺子的外观像一个个元宝,人们相信在新年的第一天吃饺子就可以一年交好运,财运不断。
3、放鞭炮
大年初一北方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习俗那就是放鞭炮。每当除夕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这就意味着农历新年的来到。霎时之间,爆竹声不绝于耳,响彻、回荡在整个中华大地上空。在这一“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会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还有就是人们在大年初一早起之后也需要开门放鞭炮,这叫“开门爆竹”,声声爆竹响加上闪烁的火光,寓意着将霉运和晦气通通炸掉,迎接新一年的喜气福气。会有这一习俗是因为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向来是去凶、祈求幸福的象征。
4、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5、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春节的意义
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些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旧时北京人过年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新年亲人必须齐全。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这顿饭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聚集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仅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和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春节象征着什么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具民族标志性意义的传统节日,也是融汇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的节日。自西汉以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春节祭神、敬祖、祭灶、扫尘、守岁、祈年、贺春、拜年、爆竹、联欢等习俗一代代传承不息,延续至今。尽管这些习俗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其所承载彰显的“感恩祝福、慎终追远”“团圆和谐、亲情友爱”“辞旧迎新、憧憬未来”等文化内涵,深刻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理想、期盼与愿景,具有超族群、超信仰、超国界的价值共享性,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社会的一笔巨大财富。
春节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的文字记载。《诗·豳风·七月》里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涤场,……曰杀羔羊,……万寿无疆。”
汉朝时,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东汉崔寔《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也越来越丰富。
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朝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