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什么叫元宵
之所以有元宵节,这是由中华民族的民俗传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俗文化慢慢形成的。元宵节就是农历每年的正月十五。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元宵节闹元宵的民间轶事
传说,古代的元宵节,叫做 “金吾不禁夜 ,星桥铁锁开” ,在这一夜,皇帝 “与民同乐” ,老百姓可以肆无忌惮地大闹特闹,前三后四,一共七天七夜,不受拘束。所以叫做 “闹元宵” 。
还有另一个传说,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因为这种群众的狂欢,显然体现了这个“闹”字,传达出百姓对于来年的美好期望与热切生活的企盼,所以“闹”元宵的说法便沿袭至今。
元宵节闹元宵的传说故事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清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各地“闹”元宵的习俗活动
武汉东湖绿道新春庙会,是近来武汉元宵节的重头戏。东湖绿道沿线的湖光序曲广场、湖心岛、楚城门,都有庙会可逛。逛一下东湖绿道,天气晴好,是个不错的元宵节亲子出行攻略。在庙会上可欣赏非遗传统民间工艺大师表演,制瓷、捏泥人、剪纸、根雕、微雕、糖人、面人及各种民间杂耍,还有眼睛吹气球、踢毽子、街球、小轮车等特色绝技绝活表演。还可以吃到正宗的“五芳斋”汤圆,真是热“闹”非凡,用武汉方言说:蛮闹人!
广州市从元宵节正式开始至正月二十一日止的广府庙会,将连续七天为大众带来充满广府味、民俗味、文化味的活动体验。今年,广府庙会有近三十个非遗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参展,包括极具代表性的广府非遗项目:榄雕、广彩、打铜、通草画。此外,开幕展演邀请淮阳伏羲庙会、鹿邑老子庙会、天津庙会代表同台,展示中国庙会文化。粤菜名厨将呈现最具广府味的美食;动漫庙会会有众多国民IP空降;民俗文化巡演更是每年的重头戏……
“在重庆,闹元宵,十五日晨,家家户户吃汤圆。入夜,燃灯祀天地、家神及祖先,文人为灯设谜,名灯虎。满街彩灯高挂,灯火通明,龙灯狮舞,才穿。车灯,沿街如同白昼。市人以鞭炮、筒花,聚烧龙灯。随着狮龙,还有车车灯、彩龙船、唱歌要、打连箫、玩高腰狮子……此来彼往,群拥其后,鼓乐彩灯,叫做闹元宵。”
在北京,一年一度的上元灯会、舞龙舞狮、老北京叫卖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节传统节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这个节日的一大原因;
在安徽,合肥老少同乐迎元宵在,中国非文化遗产园的迎春灯会更是一道亮丽的风彩。古城凤阳县,荡秋千、挑灯笼、撂火把等民间习俗,成了元宵佳节的三大习俗;
在山东,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等应有尽有,内容以戏曲为主。
“高抬火轿”则是河南人最独特的习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
不同地区,元宵有着不同的“闹”法,但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表达出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期望。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是为了祈福。起初,元宵叫做“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汤圆”等,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同时。人们也以此来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