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应当拒绝虚假繁荣
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业内人士看来,“帮忙资金”营造出来基金产品的虚假繁荣,最终损害的是投资者利益,损伤公募行业公信力。下面小编带来基金应当拒绝虚假繁荣,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带来参考。
虚假繁荣背后暗藏风险
“上周五,某期货公司的领导来找我,问我需不需要‘帮忙资金’。”沪上某小型基金公司负责人李行(化名)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对送上门来的“帮忙资金”明确拒绝了。“小基金公司对‘帮忙资金’有较强的需求,因为小基金公司尚未形成品牌影响力,新基金发行较为困难。”
记者多方采访发现,如李行所言,当新基金募集困难时,常有“帮忙资金”及时现身,帮助新基金达到2亿元募集门槛。
除此之外,“帮忙资金”常常在以下两种情境下出没:一是迷你基金濒临清盘边缘,“帮忙资金”在关键时刻现身,避免基金因连续60个工作日规模低于5000万元而清盘;二是如果基金想要修改基金合同,需要召开持有人大会,而持有人大会召开的前提条件是——直接出具表决意见或授权他人代表出具表决意见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所持有的基金份额大于在权益登记日基金总份额的二分之一。为了顺利召开持有人大会,基金公司会选择临时引入“帮忙资金”满足相关要求。
“‘帮忙资金’是行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李行说,许多券商、期货等机构均有这类业务,为基金公司提供“帮忙资金”,但是“帮忙资金”的成本相对较为复杂,没有明确的标准。“有的机构可能会要价100万元,有的则是进行资源置换,比如以分仓或者尾佣的形式来兑现等。”
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
从“帮忙资金”帮过的基金来看,绝大多数基金规模并无起色,一些基金的规模更是“坐上了过山车”。某基金曾在一个季度里迎来14亿元资金“帮忙”,但上述资金只短暂停留了三四个月,最终该基金还是不得不走向清盘。
沪上某基金研究员直言,公募行业快速扩容的当下,“帮忙资金”营造出来的虚假繁荣毫无意义。“‘帮忙资金’帮助基金产品成立或是维持运营,属于治标不治本,最终基金依然长不大。当前公募产品数量超过1万只,行业总规模超27万亿元,基金壳资源价值大打折扣。同时,作为信息最公开透明的资管产品,机构资金的进出行为都被记录在定期报告中,最终损害基金公司乃至公募行业的声誉。”
行业生态亟待优化
究竟谁给了“帮忙资金”生存的土壤?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不少寻求“帮忙资金”的基金公司也是无奈,其背后指向公募行业一个痼疾。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做大规模的最快方式就是发行新基金,这与银行渠道有着很大关系。因为新基金能够给渠道带来更多收入,如基金认购费,因此渠道也有动力去发行新基金。相比之下,老基金的持续营销相对较为困难,除非基金业绩特别出彩,否则渠道很难有动力去推广。”李行坦言,公募行业“赎旧买新”现象依然严重,“最终形成的结果是,基金公司一直在推新基金。”
“有的时候,不同渠道会定制不同的基金,这也导致基金公司需要满足渠道要求,在不同渠道发行相似的基金。”华南某基金公司营销总监坦言,一旦新基金募集失败,对基金公司的声誉将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渠道很难再和公司合作。此外,如果公司旗下清盘基金数量比较多,渠道也会“嫌弃”。“因此为了保成立、保住壳,基金公司选择引入‘帮忙资金’。”
证监会去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基金管理人与基金销售机构牢固树立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营销理念,督促销售机构持续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切实改变“重首发、轻持营”的现象。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站在27万亿元的新起点,“帮忙资金”存在各种弊端,基金公司、渠道等各方应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携起手来,对帮倒忙的“帮忙资金”说不。
抓连续涨停的股票
中线选股技巧中,要想做中长的布局,得看当前的大盘情况,可以参考大盘指数的年线(250天线)和半年线(120天线),若走势在年线和半年线之上,那说明目前不是熊市。在国家政策面前,在股市大盘全面下跌的情况下,股民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去抢反弹或选择买人,应该顺势而为清仓观望。如果股市大涨,则要顺势进入,中期持股。
中线选股应该从六个方面来进行全面分析:K线形态、技术指标、相对价位、公司基本面、大盘走向、该股题材。应放弃一些市盈率很高,价格远远高于内在价值的股票。
至于怎样抓连续涨停的股票?起步股价涨幅超过6%;必须“放量”;涨幅越大则代表趋势越强,越有利。涨停关键条件中,开盘高开2到3个点之间,低开不超过2个点为最佳;下跌过程不能放量,放量则有出货的嫌疑;收盘价格收在昨日收盘价附近,不形成缺口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