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固收加”产品和自己搭配有什么区别
简单来说,“固收加”产品指的是用固定收益类资产(多为债券)作为底仓,加入一定比例的风险资产(多为股票)提高组合的预期收益,进而实现攻守兼备的投资目标。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买“固收加” 产品和自己搭配有什么区别,仅供大家参考!
债券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中国结算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投资者(含已开立A、B股账户)数量首次突破1.7亿。
所以说起股票投资,不少人都能聊上那么几句,其中不乏有历经牛熊、能力出众的散户。
但说起债券投资,普通老百姓可能只能想到在银行购买的国债,而且也想不到有类似股市这样的交易市场。
其实,债券也存在着交易市场,只不过只对银行、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开放,个人投资者是没有资格参与的。
而且,老百姓平时能买到的国债只是债券中极小极小的一部分,说是冰山一角都不为过。
剩余的各种不同等级的金融债、企业债等等,基本是不对个人投资者开放购买的。
“加”的资产可不止股票
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以为风险资产就是股票。
其实,除了股票,还有可转债、长期限利率债,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衍生品以及新股、定增或大宗交易等等。
看到这一串专业名词,是不是觉得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看似简单的“固收加”,其实对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要求非常高,既要懂债,又要懂股,还得学点衍生品投资、大宗交易等等,可以说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都不为过。
当然,基金经理也不是万能的,所以一个“固收加”产品,背后少不了一整个投研团队的支持。
股债的比例并非固定,而是视情况而调整
退一步讲,假如有一个“固收加”产品就是简单的债券加股票,那对投资者的能力要求也不小。
买哪只债券跟股票?比例是多少?
7:3吗?还是8:2?
什么时候要积极进攻,多配点股票,什么时候又要开始防守,多配点债券?……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挑选债券跟股票,那就需要实打实地去做研究,挑选优质标的;
配置比例是多少,那就需要主理人对宏观市场有基本的判断,了解股市和债市在接下来的投资机会。这就跟厨师做菜的道理是一样的,市场上的原料都摆那里,谁都能买着;但是每道菜选哪些原材料、比例是怎么搭配的,火候又怎么把握,这就决定了最终成品的水平。
近两年来许多投资者购买的基金收益普遍不太理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绝大部分基金的大幅亏损对于投资者的这些疑问,上海证券基金评价中心分析师李颖指出,首先基金产品本质是一揽子证券投资组合,基金的收益表现与投资标的基础市场的表现密不可分。在股票市场连续下跌的市场环境下,以投资股票为主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等也难以取得正收益。在股市上涨的行情下,偏股型基金往往大部分能取得正收益。所以,基金也不可能创造神话,在近几年市场连续下跌的行情下创造很高的正收益。
从长期的绩效来看,大部分情况下,基金的整体表现要好于个人投资者,尤其在牛市和震荡市场的比较优势更为突出。如2006年和2007年均有超过八成的股票型基金取得了100%以上的回报,而个人投资者这一比例均达不到2012年近50%的股票型基金取得了5%至30%的回报,而调查显示有超过50%的个人投资者亏损幅度在5%至50%。因此,基金仍不失为个人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一个较好的投资工具。
无论是中国股市建设、经济发展还是资产管理行业的各种问题,都不是短期能够消除的,都需要市场整体的理性来推动。但是作为投资者本身,一定要衡量清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能盲目的听信销售人员的宣传。如果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或是短期要使用的资金,不能投入太多在单一的股票类基金中,以免受到股市波动风险的冲击较大。因此,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有实际意义的,应该是抱有长期投资的心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续期选择相应适合的基金产品,避免过度追逐短期收益突出的热点基金、多关注长期业绩相对较为稳健的基金,通过定投、组合配置来分散风险、获取长期稳健的回报。
看完分析之后,是不是觉得看似简单的“固收加”,其实并不简单?还是坚持相信那句话:不要试图用自己的爱好,去挑战别人吃饭的本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留给自己的本职工作和陪伴家人,不是更好吗?
小提示:
一要注意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的安排基金品种的比例。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基金,购买偏股型基金要设置投资上限。
二要注意别买错“基金”。基金火爆引得一些伪劣产品“浑水摸鱼”,要注意鉴别。
三要注意对自己的账户进行后期养护。基金虽然省心,但也不可扔着不管。经常关注基金网站新公告,以便更加全面及时地了解自己持有的基金。
四要注意买基金别太在乎基金净值。其实基金的收益高低只与净值增长率有关。只要基金净值增长率保持领先,其收益就自然会高。
五要注意不要“喜新厌旧”,不要盲目追捧新基金,新基金虽有价格优惠等先天优势,但老基金有长期运作的经验和较为合理的仓位,更值得关注与投资。
六要注意不要片面追买分红基金。基金分红是对投资者前期收益的返还,尽量把分红方式改成“红利再投”更为合理。
七要注意不以短期涨跌论英雄。以短期涨跌判断基金优劣显然不科学,对基金还是要多方面综合评估长期考察。
八要注意灵活选择稳定省心的定投和实惠简便的红利转投等投资策略。
基金相关文章:
★ 基金小白入门指导
★ 基金清盘状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