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知识的关系
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与他的知识、经验以及职业兴趣有着密切关系,经验和知识怎么判断。下面小编带来经验与知识的关系,对于各位来说大有好处,一起看看吧。
人的观察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要有明确的观察任务。在确定任务的时候,可以把总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细小的和逐步解决的任务。
这样可以避免知觉的偶然性和自发性,并提高观察的积极主动性。
第二,观察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是否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俗话说:谁知道得最多,谁就看得最多。
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足以令他成功的机会。而事实上,机会无所不在,重要在于,当机会出现时,你是否已准备好了。
在过去的岁月中,或许我们一直在等待成功的机会,而耗去了过多的时光,却等不到机会的出现。
从今天起,在等候的同时,我们可以开始做好准备,让自己保持最佳状态,以便机会出现时,你可以紧紧抓住,不让它溜走。
人生充满机遇,而且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只是有些人抓住了,有些人抓不住。
有些人发现了,有些人却茫然不知;有些人在不断创造机遇,而有些人则在苦等机遇。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的暴政已激起天怨人怒,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在四处燃烧,可是竟无人敢向炀帝讲真话。
宰相苏威不愿意说假话,在炀帝问起“盗贼”情况时,就将身体隐藏在廊柱后面,好让炀帝看不到,不要问自己。
一次,炀帝特地把他叫到跟前来问,他只好回答:“我不主管这些,不清楚有多少,只担心贼众离我们越来越近。”
炀帝问他是什么意思。苏威说“他日贼占据长白山,现在已近在汜水。”炀帝听了很不高兴。
后来,炀帝又问他征伐高丽方面的事情,苏威想让炀帝知道实情,但又不敢明说,只好回答:“这次战役,希望不要发兵,只要赦免群盗,自可得到精兵数十万,可派他们去东征。
他们喜于免罪,必会争立功劳,高丽就可以消灭了。”炀帝听了十分不高兴,找茬儿将苏威削职为民。
为什么要了解知识论
400多年前,笛卡尔把知识论推上第一哲学的位置。在之后的年月里,虽然哲学家关注的核心仍然是知识,但讨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的知识论研究尤其如此。
英语哲学界的知识论研究已经是一个非常专门非常精细的领域,人们会讨论,一个人在一整排假谷仓中看到一座真谷仓时,为什么不能明确知道自己看到的是真谷仓。在这个领域中,如果甲反驳了乙,那就可能会有第三个人,他写文章反驳甲对乙的反驳,进而也就可能会有第四个人写文章,反驳第三个人关于甲对乙的反驳的反驳。在这个非常专业的领域里,人们通过合作来推进研究。这也使人容易忘记争论因何而起,而为了弄清楚这一点,常常需要专门写一篇学术论文。这不是一个对新人友好的领域,但正是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专门了解还是值得的。
詹妮弗·内格尔的文章笔者以前读过。这是一位活跃在知识论与心灵哲学以及交叉的知识心理学领域的女性哲学家,论著不多,但颇有影响力。其是多伦多大学教授,曾担任美国哲学学会中部分会主席。这是一位与丛书主旨非常般配的作者。关键是,她对知识论史以及非西方哲学也颇有研究,因而能够超脱当前的知识论讨论,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内容。
真实是否因人而异
知识和态度是一回事儿吗?有没有一种可能,“知识”不过是我们贴在精英身上的标签?
《知识》这本书一共有8章。第一章是一个引言,介绍当哲学家谈论知识时在谈论什么;第二、三章是历史性的回顾,分别介绍怀疑论以及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论;其余的四章则是知识论的当代讨论,主题分别涉及知识的分析、内在论与外在论、证言知识,以及语境主义;最后一章则是对知识论方法论的反思性讨论。
任何一个对生活怀有责任感,对他人和世界有好奇心的人都会重视知识的获得。但这还不足以催生对知识的哲学兴趣。第一章将引导读者以哲学的方式思考知识。读者可能会觉得,对于知识来说,没有什么比事实更加重要的了。但是,内格尔告诉我们,哲学家所关心的是“个人与事实之间的关联”。要说清这种关联是什么,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一个人知道某个事实,需要这个人相信此事,但显然又要区别于这个人仅仅是相信此事。比如,一个中了彩票的人在买彩票时可以相信自己买的彩票会中,但我们不能说他此时知道自己的彩票会中。要说清楚这个区别究竟在哪里,并不容易。这个区别不在于人。如果把人所知道的内容表达成命题,那么知识就要求命题是真的。真命题所陈述的就是事实。但是,事实、命题的真,是否因人而异呢?我们在这里遇到了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
相信每个曾经思考过真与假的人都冒出过相对主义的念头。我们会从一个简单的事实出发,即事物对不同人来说会显出不同的样子,得出“不同的人认识到的事实不同”这样的结论。内格尔敦促我们这样来思考这个问题:按照同样的思路,事物在不同时候对不同人来说也会显出不同的样子,因此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认识到的事实不同;而这进一步意味着没有人会犯错,因为所谓的“错误”是相对于那个时刻的事实,这与所谓“正确”的时候所认识到的不是一个事实,两者之间无所谓冲突。通过这番思考,读者就会意识到,知识论所关心的那种人与事实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相对于人的事实,而是不同人都能与之联系的事实。也就是说,相对主义是错误的。
如何通过经验获得知识
在《知识》的第二章,作者来到知识论探究的经典起点,怀疑论。与形而上学从灌输教条开始不同,怀疑论开启了知识论探究的问题模式,它让探究过程更富趣味。内格尔先以由做梦引发的怀疑论作为热身,过渡到古希腊的学院派怀疑论和皮罗主义怀疑论。这两种怀疑论都诉诸真理标准这一概念。如果存在这样一种标准,我们可以用它来判断某个命题是否真理,那么使用这个标准本身所进行的判断也必须满足真理标准,而这个新的判断也需要满足真理标准,这样一来我们就无限后退,从而无法使用真理标准来获得知识了。
这样的怀疑论表明了人类的基本处境,即我们不得不通过我们自己的思考活动本身来判断我们的思考是否带来知识,而这导致循环。怀疑论的经典形式,笛卡尔的恶魔论证,以及其当代形式,即类似于电影《黑客帝国》中的钵中之脑论证,也表明人怎么被这样的循环封闭在自己这一边,而无法与事实建立可以被称为“知识”的联系。第二章的剩下部分,则给出了对怀疑论的当代回应,包括摩尔的常识论证、罗素的最佳解释推理回应,以及更晚一些的普特南和戴维·查尔莫斯的语义学回应。
在讲述中,内格尔抑制了哲学史探究的冲动,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东西上,即人们理解知识的方式与理解自然的方式渐行渐远。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是分别以笛卡尔与洛克作为代表介绍的。对于理性主义,内格尔勾勒了笛卡尔在《第一哲学的沉思》中如何利用抽象概念进行推理,从而回应怀疑论,证明我们的确能够拥有知识。经验主义的经典范本则是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其着力点在于解释如何通过经验获得知识。这两种重要的知识论在内格尔这里与理解知识的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方式形成对应关系,理性主义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理解知识,而经验主义则采纳第三人称视角。这种对应关系和当代的内在论与外在论相联系。指出这些联系,对于建立对知识论领域的整体理解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如何具有提出证据的能力
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在你声称知道某件事之前是否需要能够为其辩护?对于这些哲学上争论已久的问题,内格尔都一一探讨。
说到知识论,就无法避免关于内在论与外在论的讨论,它与前文提到的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的划分联系在一起。怀疑论是在第一人称视角中提出来的,以第三人称视角为基础提出的外在论就被当代哲学家认为是回应怀疑论的当然之选。
内格尔以诺齐克的追溯理论作为例子来介绍外在论。普遍性问题构成了外在论所面临的一般性难题,它无法确定究竟哪种方式是形成信念的真实方式。内在论抓住了知识的理性要求,这就是要求人有提出证据的理性能力,但它因为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知识而陷入怀疑论;外在论避开了这一困难,但难以回应普遍性问题。这样,双方就打成平手。内格尔把这两者的对立关系和自动思维与受控思维的划分联系起来。如果外在论的要求能够在自动思维中得到支持,而内在论在受控思维中得到支持,那么两种立场就可以通过这两种思维形式得到协调。这当然是一种非常有启发性的洞见。
内格尔还在书中讨论了证言知识,这是一个曾经被讨论而在当代获得了重视的话题。它表现了当代知识论对主题的拓展。证言知识通向社会知识论或群体知识论,而这是一个新近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简单说来,证言知识就是听别人转述,而不是自己亲眼所见得到的知识。
关于证言知识的核心问题是,它与知觉知识之间是何关系,它本质上可以归结为知觉知识(这就是还原论),还是不能这样归结,而单独就是一种知识(此即非还原论)。内格尔从洛克出发,讨论了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观点。非还原论是一种不易理解的观点,它主张,即使告诉我某事的人自己并不真知道此事,我还是可以从他的证言中获得知识。但当代信息社会似乎支持这种观点——互联网似乎让我们获得了知识,而这并不要求向网络上传信息的人知道自己报道的事实。
通过直觉判断是否可靠
曾兴起一个知识论流派——语境主义知识论,它主张“知道”一词具有像“你”“大”“光滑”等和语境联系在一起的意义。就像我们会在不同情况下说一头象小(与其他象比较)和大(和其他动物比较)一样,我们也会在不同情况下说一个人知道和不知道某事。据说,这种理论可以避免怀疑论;但为什么可以避免,却是一件不容易理清楚的事情。
当代的语境主义知识论实际上是语言哲学与知识论交叉的结果,内格尔解释了它如何从一种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被称为“相关选项理论”的想法演变而来,又如何与它的竞争对手,利害相关的不变论,进行争论的。它和它的竞争对手对于同样的现象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它的解释是语言哲学的,而它对手的解释则是知识论的;它的解释结果导致了语境敏感性,而它的对手则没有。内格尔的解释并没有因为主题的微妙而变得晦涩,而是构成了通向深入思考的有效指引。
在很多情况下,对于一个人是否拥有知识,很多人都通过直觉判断,这就让哲学家开始考虑,这些直觉是否可靠。这一章的题目“关于知识的知识”,就指向这一主题。这一章不仅表现了哲学研究的反思性特征——哲学家会思考自己的哲学思考活动本身,而且也表现了当代哲学家进行这种反思的一个特色,就是不回避使用经验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哲学话题,特别是处理知识论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自然主义知识论。当代哲学因此而与传统哲学构成竞争关系。传统哲学由于对经验科学方法持保留态度,而被称为“扶手椅哲学”。
简单说来,传统哲学信任某些直觉,而自然主义哲学家则更愿意把这些直觉置于经验研究的批判之下。这让传统哲学家感到某种相对主义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