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银行理财注意

| 柏鸿

现在理财产品的市场参差不齐,部分银行利用高收益去吸引客户,而不向客户明确说明企业的资质和还款的信用等级,那么,购买银行理财注意?下面小编就来说一下购买银行理财注意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购买银行理财注意

购买银行理财注意

首先是要了解银行的风险等级,要知道有多大的收益,就要承受多大的风险,不能盲目的购买银行理财或者说只看收益而不考虑风险的大小,在买银行理财的时候,由于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没所以在买的时候要分析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银行理财才是最重要的。

银行理财产品按照风险等级,可以划分为谨慎型产品(R1)、稳健型产品(R2)、平衡型产品(R3)、进取型产品(R4)和激进型产品(R5)这五种,数字的增加代表风险的加大。

如果自身的资金不是很多,并且不能承受很大的风险,那么一般建议是不要把所有的钱来理财,因为理财是有风险的,可以把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存款,一部分是银行理财,在银行理财的时候,不要挑选风险大的,因为风险大的,虽然说收益是比较高,但是亏损的可能性是比较大。

如果出现亏损的情况,那么对生活也是会有一定的压力,所以建议选择风险小的,比如说:谨慎型产品(R1)、稳健型产品(R2)投资者可以看银行理财,上面一般都是会有标注风险的,另外要注意看理财的详情介绍。

购买银行理财注意

1、作为投资者,大家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要注重风险防范,仔细咨询理财经理,看清相关合同,弄清楚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是否能保本。

2、可以对比多家银行,之后再决定购买哪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尽量不要选择一些小银行。

3、挑选银行理财产品时应谨慎,不要购买不熟悉的理财产品。

4、任何理财产品都有一定的风险,大家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之前要充分了解Ta的风险评级,并评估自己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

5、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不要把自己全部的投资费用用来购买某一银行的理财产品,记得分散投资。

6、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之前,要仔细看清并看懂合同后再签字。

7、有些银行理财产品不具备流动性,不能提前赎回资金,大家在购买这些理财产品前要考虑到资金的流动性问题。

买银行理财产品要注意什么?

【1】是银行自己的还是银行代销的,若是银行自营的可以理解成银行自家的孩子,银行给予的服务与责任也是很好的,这些产品的安全性比较高。若是代销的银行可不负责管他们,产品安不安全,靠不靠谱,都由它自己的发行机构来负责。

【2】风险性,银行的理财产品大都是不保本的,在买之前销售人员可能给你说的天花乱坠,但是别忽视了一个重点,那就是这个理财产品亏钱的概率是多大,最多可能亏多少钱,可以看看其历史业绩。

【3】期限性,银行存款随时可取,但是银行理财产品不是可以随时取出的,有些理财产品是不能提前取出的,在买之前必须了解情况,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选择。

【4】收益是否属实,销售人员介绍的时候可能避重就轻,但是自己一点要抓住重点,就是这个理财产品的收益怎么样,收益高不高,收益是否稳定等等,可以自己看看其历史收益与走势。

【5】收益怎么算,比如同一款产品,你买5万的,利息是多少?买10万的,利息会不会更高?或者10万本金,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毕竟咱们投的钱多,肯定就希望能拿到更好的收益。

【6】到期后怎么回款,比如到期后要不要自己到银行去取回,还是说银行系统自己把钱退回等等,了解情况才能知晓自己买的理财产品什么时候到期,到期了钱打到哪里。

【7】做风险测评,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基本分为五个风险等级,包括:谨慎型产品R1、稳健型产品R2、平衡型产品R3、进取型产品R4、激进型产品R5。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注意事项。

1.预期收益代替实际收益

用户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为了银行宣传理财产品,吸引用户眼球的一个撒手锏。

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刻意夸大收益,不少工作人员在给客户讲解时,也会口头保证预期收益。银行会在宣传中强调此前发行的同类理财产品均达到预期收益,令客户对收益产生心理预期,把预期收益当作是实际收益。而实际情况是,有很多结构型理财产品都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亏损。

2.理财产品偷梁换柱

小心理财产品变身保险!据统计,有30%的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被误导,把保险当成了理财产品。不少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会在银行内推销保险产品,而且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会给用户推销其代售的保险产品,用户在银行内很容易被“忽悠”,稀里糊涂的就买了保险。

用户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产品认购书上,写的是理财产品还是保险。如果被告知想要购买的理财产品已售完,而工作人员又推荐了另一款产品时,用户就需要小心了,这个时候是最容易被销售人员“忽悠”,错把保险当成理财产品。

3.延长募集期,让收益缩水

理财产品在发售时都会有募集期,时间从两三天到半个月不等。在募集期这一段时间里,用户的资金是没有收益的,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计息。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募集期越长,实际收益率就会越低。这在一些短期理财产品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例如某一款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6%,时间为30天,募集期为5天,如果用户在募集期的第一天就购买该产品,那么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6%×30÷35=5.14%,明显低于6%的预期收益率。

由于理财产品都有额度限制,不少用户为了抢额度,往往在产品募集的第一天就购买。而在募集期内,资金一般按照活期计算利息或者根本不计利息,这就会导致用户的收益被摊薄,所以用户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要被名义上的高收益率所迷惑。

4.“霸王条款”专区超额收益

在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有些条款明显偏向银行。如,某些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会规定“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也就是说,如果某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8%,但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10%,那么多出的2%就归银行所有。

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如果发生亏损,需要用户自己承担风险,但是产生的超额收益却归银行。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尽量远离这些带有“霸王条款”的产品。

5.避重就轻,信披不完整

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只强调收益,刻意淡化风险。产品说明中关于风险的表述有大量专业术语,普通用户很难看懂。不披露或者选择性披露信息,产品信息不完整、资金投资用途不明、收费项目不明、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是很多理财说明书存在的问题。消费者在投资前务必要看清事实,保持理性,谨慎投资。

另外,消费者还要看清相关理财产品合同条款。在银行售卖的理财产品,也有可能是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合同上也会印有银行的标志,但合同与银行无关。

凡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均具有惟一的产品编码,消费者可通过该编码查询到产品信息。凡无法查询到的产品,均非银行正规产品,应予高度警惕。

随着银行间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大,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水涨船高。很多银行都竞相推出收益率“诱人”的理财产品,如某商业银行一年期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达到15%左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因为预期的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到期的收益。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不要光盯着收益率。实际上,许多产品由于存在着“猫腻”,投资者最终到手的收益,并没有宣传时说的那么多。

18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