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是冷锋还是反气旋

| 吴泽

寒潮其实就是一股强冷空气,它的主体是反气旋性质的冷高压,而冷高压与前方暖空气的交界处就是冷锋,即冷高压的前锋。所以说冷锋是冷高压南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寒潮实际是由反气旋引起的。

寒潮一般出现在几月

寒潮的发生时间一般为11月末、1月初。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

寒潮,又称寒流,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天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寒潮在气象学上有严格的定义和标准,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寒潮标准是不一样的。

寒潮形成原因是什么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人们习惯称之为寒潮。所谓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在特定天气形势下迅速巩固,造成沿途大范围强降温、大风、雨雪天气。这种南侵到一定标准的冷空气叫寒潮。寒潮的爆发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下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以大风少雪为特征,易造成沙尘暴天气;内蒙古草原多风,多雪,气温低。在华北和黄淮,寒潮经常伴随着风和雪;在东北地区,其特点是风更猛烈,雪更大,降雪量是中国更高的。在江南,经常伴随着寒风冷雨。

寒潮危害

1、大风天气

寒潮大风是由寒潮天气引起的大风天气。寒潮大风涉及面较广,中国北方地区的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河南北部以及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均是寒潮大风频发的地区,淮河以南到中国南海中部海域也可以出现寒潮大风。寒潮大风主要是偏北大风,风力通常为5~6级,当冷空气强盛或地面低压强烈发展时,风力可达7~8级,瞬时风力会更大。

寒潮大风造成的灾害主要取决于风力和大风持续的时间。就全国来看,瞬时出现的最大风速,除了高山和有力的地形外,只有内蒙古北部出现过40m/s以上的寒潮大风。据多年大风过程统计,中国沿海较内陆大风时间长,北方较南方大风时间长,偏北大风比偏南大风持续时间长。寒潮大风对农业生产、渔业生产、航运和军事活动等会造成很大影响,严重的可酿成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2、雪灾

在寒潮过程中,最突出的天气是降雪(雨)、大风和剧烈降温。冬季适量的积雪覆盖对于农作物越冬、增加土壤水分、冻死害虫卵、减轻大气污染等是有益的,但寒潮带来过多的降雪,甚至连续数天或十多天的暴风雪,就会造成灾害。在牧区,由于寒潮暴风雪而酿成的"白灾",牧草被雪深埋,牲畜吃不上鲜草,干草供应不上,造成冻饿或因而染病,发生大量死亡,对畜牧业危害很大。

3、冻害

寒潮天气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剧烈降温,低温能导致作物霜冻害、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灾害,常会给工农业带来经济损失。寒潮冻害特指冬季严寒对越冬作物的冻害。寒潮天气过程是高纬地区大规模的强冷空气南下,使经过之地出现剧烈降温和大风的天气过程。当气温下降到0℃(冰点)以下或较长时间持续在0℃以下,就会引发越冬作物的植株体结冰而丧失一切生理活动,造成植株枯萎或死亡,严重的低温也能引起牲畜患病或冻死,造成严重的农牧业气象灾害,即寒潮冻害。寒潮冻害主要是0℃(冰点)以下的低温造成植物组织冰冻而受害。很多研究成果表明,低温导致细胞组织结冰是植物死亡之原因。

寒潮天气影响

1、寒潮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由于寒潮带来的降温可以达到10℃甚至20℃以上,通常超过农作物的耐寒能力,使农作物发生冻害。

2、寒潮天气对电力和通信设施的影响

寒潮引发的冻雨会使输电和通信线路上积满雨凇,输电和通信线路积冰后,遇冷收缩,加上风吹引起的震荡和雨凇重量的影响,线路会不胜重荷而被压断,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的电线杆成排倾倒,造成输电、通信中断,严重影响当地的工农业生产。

3、寒潮天气对公路、铁路交通的影响

寒潮伴随的大风、雨雪和降温天气会造成低能见度、地表结冰和路面积雪等现象,对公路、铁路交通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

4、寒潮天气对民航的影响

寒潮所到之处,平均风速一般为15米/秒以上,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大风使起飞和着陆的飞机易发生轮胎破裂和起落架折断等事故。寒潮造成的低能见度、路面结冰和积雪也对飞机的起降有很大影响。

5、寒潮天气对航运的彩响

寒潮大风到达海上时,由于海面摩擦力小,风力一般可达7?8级,阵风甚至达到11或12级,海上的航运常常被迫停止,船只需进港避险。另外,寒潮大风可以制造海上风暴潮,形成数米高的巨浪,对海上船只有毁灭性的打击。

6、寒潮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哮喘、心肌梗死、心绞痛、偏头痛等疾病,有时还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寒潮天气的影响广泛,造成的灾害也比较严重和多样化,因此,我们应该对寒潮天气和灾害给予足够重视,以便提前预报并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减轻和避免灾害损失。

73472